欢迎光临贵州生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多所名校官宣志愿录取“零调剂”,2025年高考专业调剂政策会取消吗?

  每年的高考志愿录取,专业调剂政策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平行志愿报考模式还是顺序志愿报考模式,在填报志愿时选择服从专业调剂都能一定程度上增大考生被目标高校录取的几率。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向来是共存的,虽说增加了录取几率,但也很可能会被调剂到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的专业中去。因此很多同学往往都“谈调剂而色变”,甚至甘愿冒被退档的风险也不想委身去读那些冷门、小众、难就业的低分专业。

  近些年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有关“取消专业调剂”这一选项的呼声越来越高。本周,在北京邮电大学发布的2025年普通本科招生简章中就规定,只要投档者满足相应志愿填报要求,即可免除调剂流程,引起了考生们的广泛热议。事实上,在此之前,全国许多高校均开始尝试通过优化招生方式来减少专业调剂给学生带来的不可控因素。那么未来专业调剂政策是否真的将消失?不再执行调剂规则的话,退档风险会不会增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共同来探讨分析。

  多校多地已开始尝试录取“零调剂”

  由于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间存在明显割裂,通过高考这种选拔方式来衔接,使大多数普通高中生对高校开设的专业缺乏实质性认知,志愿选择几乎都是望文生义,这成为高考志愿填报长期以来的一个“隐痛”。尽管这些年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普及,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志愿保护、放宽转专业限制等)来淡化专业调剂所造成的影响,但每年其依旧会成为被无数考生吐槽的焦点。

  新高考时代令人纠结的专业调剂目前正处于临界点,以“双一流”大学作为主导,全国高校从2024年开始尝试推动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如果大范围取消高考志愿录取时的专业调剂环节,那么高校专业的设置体系也将面临一次大洗牌过程。

  北京邮电大学不是第一个于今年提出“零调剂”方案的高等院校,在此之前,华南理工大学已率先在招生章程里明确:志愿填报时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内报满6个不同的专业志愿则不调剂,即实现“6保1”,尽量做到专业满足率100%。

  而南开大学早在去年便已开始试行相应招生政策:在提档录取时只要考生志愿选项填满不重复便保证100%进入志愿(体检合格),不调剂,采取“一省一策、一生一策”最大限度保证志愿满足率。

  针对全国多地生源取消专业调剂规则的还包括北京交通大学,该校从2024年起志愿保护措施的实施范围就已不再局限于北京市了。在高考“3+3”改革省份实行物化组“报3保1”,满足考生前三专业(专业志愿不重复),不限组满足一专业;在高考“3+1+2”改革省份实行物化组“报6保1”,满足考生所填6个专业志愿之一(专业志愿不重复),历史组满足一专业。

  还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校均有针对北京本地考生采取的志愿保护措施,只要全市排名达到一定位次要求,即可触发“3保1”、“6保1”甚至“6保5”等不同的录取条件,不用担心被调剂到其他自己没有报考的专业中去。

  取消专业调剂的必要条件在于高校要实施大类招生,如果按大类招生但却不能完全按大类培养,那么对学生而言,未来专业分流时仍有一定隐患。目前全国范围内提出取消专业调剂选项的“双一流”高校还只是极少数,另外还有个别院校只在北京市实施相应的专业保护措施。

  除了高校外,还有部分省市也已明确会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取消调剂选择,这些省市地区分别是山东、浙江、河北、重庆、贵州、辽宁、青海。之所以会取消调剂,是因为它们实行的均是“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方式。

  警惕“专业类”与“专业组”间的报考差别

  和传统的“院校+专业”志愿填报模式不同,“专业(类)+院校”的填报核心是专业而非院校。考生须先明确填报的专业方向,再根据自身成绩匹配该专业所布点的院校。这种模式下所有志愿都是平行志愿,且志愿选项设置的数量非常多,以便提升考生的志愿覆盖率,保障专业选择权,同时又能避免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尽量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浙江、山东等省施行“1个院校+1个专业(类)”为一个志愿,考生实际可填报80-120个志愿,重庆、辽宁等省(市)的考生也能填报96-112个志愿。如此庞大的志愿数量不仅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选择难度,也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不仅要了解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和录取规则,还要结合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来制定合理的填报方案。

  而较为传统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详情请戳☞如何用“1校+N专业组”逆袭985?2025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超详解析)考生通常只需选择40-60个专业选项,目标范围相对缩小,但也要求对各个专业组的设置条件、录取规则、科目限制有极为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避免被调剂到不喜欢或不适合的专业中去。

  尽管一些省份或院校声称可以在志愿录取中实现“免专业调剂”的报考优势,但要警惕部分“变相调剂”政策的悄然出现。例如高校有时会出于维持招生分数线及生源质量的考虑,将一些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打包”形成“专业类”,再与专业组招生结合,形成一种超级大类的“专业集群”。其中包含多达几十个细分专业,学生虽然在高考录取时可避免被调剂,但进入大学后仍会面临专业分流的挑战,校方根据大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专业分配,实质上就是变相的调剂录取。

  综上所述,虽然新高考改革即将完成全国29省的大范围覆盖,但在具体落地实施过程中,许多政策并未能如预期般彻底推翻原有的招生录取模式,甚至变得更为复杂和隐蔽,令学生及家长难以辨别。就比如有些高校或地区宣传的所谓“零调剂”,很可能只是换了一种叫法或操作方式,但实质未变,在报考时仍要仔细阅读各种招生章程,切勿上当。

  2025年的高考中确实有极个别省份、院校会尝试取消专业调剂办法,但还远未发展到在全国范围普及实行的程度。现阶段的志愿录取中,选择服从调剂安排依旧能够有效规避滑档、退档等意外情况的出现。

  当考生档案被投递给某高校的具体专业时,高校会审核投档考生身体条件、外语语种、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是否均符合录取要求,一旦有任意一项不符合,就很可能遭遇退档而只能去参与征集志愿或后续批次的录取了。因为每个批次的投档机会只有一次,档案投出即没有“回头路”了,所以服从调剂相当于极大增强了录取操作的可行性,即使自己想报的专业没录上,也基本能保证有其他专业可读,不至于最后连入学资格都没有。

  因此,在选择是否服从调剂时,考生和家长必须权衡利弊,做出明智决定。尤其当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方向并不十分确定,或者希望增加被录取机会时,那么一定要无条件服从调剂。

  即便考生对某专业有着浓厚兴趣和学习优势,且该专业今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良好,那么可以谨慎考虑不服从调剂,坚持己见,但一定要安排好保底方案和应急方案,给自己多准备一些“后手”。

  总之,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还是建议各位考生及家长优先选择服从调剂,确保有学上,就算因为调剂去到了一个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后续在大学期间还有分流、转专业以及考研等很多次机会来调整或弥补。而一旦因为不服从调剂造成退档,最终大概率面临无学可上的尴尬,只好被迫复读,这样的代价成本太高。志愿投档录取只有一次机会,孰重孰轻,还需要各位考生仔细斟酌。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贵州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贵州生活网 gz.gz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